[拼圖記憶]
人在每一次學習一種東西的時候,就會在大腦創造一組經驗的網路,數千個「神經元neurous」的腦細胞會在大腦中,像拼圖一樣的一片一片組成一幅圖畫,學習過程的”經驗”透過碎片般組合而成的模式就是「記憶」。
因為自己求學時期研修的是學前教育(俗稱幼兒教育),讓自己對於孩子幼齡時期的學習發展更為重視。老一輩的人常說「孩子還小,長大再教就好」,但實際上孩子從小開始透過看、聽、觸、嗅、味的過程,已經在學習經驗的碎片中組成腦中的記憶圖像,在7歲前所組成的記憶則是對於人格特質的發展與形成影響最大的階段。
三代同堂(同住一屋簷)的家庭下,在餐桌上我們會等年邁長輩動筷自己才動筷,當時年幼的孩子在還不懂其中真義時,只是單純地透過看與聽,學習與模仿父母的行為,讓他們養成了餐桌上會等待長輩先食的習慣。漸漸當他們比較聽得懂時,我們又進一步跟他們說明生活上敬老扶弱的道理,到現在國三與小六的女兒們,對於敬老扶弱的各項行為已成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。
每次教到2個女兒的老師們都會回饋,孩子在學校不只對師長有禮,也常幫助需要的同學,是個讓老師安心且得力的小幫手。孩子的學習雖然並非頂尖,但在學習過程是能自主管理且維持中上水平,不需要父母擔心的孩子,身為父母其實無須再加給孩子更大的學習壓力,而是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能接觸自己喜歡的事物,閱讀課外讀物或參與課外活動,充實更多的人生智慧,學習體驗生活的美好。
孩子年幼時的經驗,在腦中形成了記憶,轉化為日常的行為。學習並非只有學校課本上的東西,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。身邊有不少父母會談到孩子的管教問題,其中除了孩子本身的問題之外,有一部份是從小接觸的環境,看到的行為、聽到的語言、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態度都是影響孩子的一部分。我們都聽過【言教不如身教】,但卻最容易忽略了以身作則這件事,要求孩子學習,不如陪著孩子一起學習,要求孩子成為好人,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做好人。
#好好生活
#拼圖記憶
#言教身教